讀書係要靠把口
讀書係要靠把口
相關信用卡:

讀書係要靠把口

發表日期: 2015 年 01 月 05 日 更新日期: 2015 年 01 月 05 日 生活
作者:Demon

如果要說起國學大師,首先會想到的可能是南懷瑾、饒宗頤、錢鍾書等幾位大儒,但對我來說感受比較實在的,是蘇文擢教授。


蘇教授是我的太老師,即是我老師的老師,可惜我福薄未能一睹蘇公學養深湛的杏壇風采。只能從老師所收藏的教學聲帶影帶去承傳太老師的人品學問。還記得聽太老師講的第一課,課題是中國社會中婚姻的意義,從來沒有想過,婚姻可以有如此深邃微妙的演繹。聽蘇教授講課,你可以感受到他每句說話背後,都蘊含着深醇淵博的學識。


對於學習之道,蘇教授一而再強調朗讀背誦的功效。他說:「一旦背誦成功,思路發展,無論說話或寫文章都能衝口而出,提筆即來,對自己有快感,對人有優越感。」。讀書不能死背書,但也不能不背書,凡事也不應一面倒的,尤其香港人本身在學習中文上沒有手寫我口的先天條件,朗讀背誦就更顯得重要。


雖然文化會隨時代轉變而有所演化,另一個說法即是約定俗成,但這個「約」和「俗」是需要一個足夠廣泛而長久的使用習慣,而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就來約定俗成的。


作為公眾人物,不論身份高低年紀大小,走出來在人前說話,未必一定要字字珠璣擲地有聲,即使偶爾讀錯字發錯音也是人之常情,但有一點很重要的,就是須懂得自省和學習。不斷地重複讀錯同一個字固然該責,長期不斷讀錯用錯不同的詞彙就更加該打。


其實這種情況,近十年八年間每扭開電影打開報紙都不難發現。比較近期的幾個有趣例子可以分享一下。「恪」應讀「確」音,並不是「格」,不要再「格守」了。「悔辱」是一個很複雜的心理狀態,「後悔」與「侮辱」交織,也應該要學乖了吧?「屠屖」中的「屖」讀「西」,解作遲、不進,「屠宰」變了「屠西」,這就是朗讀的功效了。


我不會把「間尺」讀成「奸尺」,也不會把「傍晚」堅持讀成「磅晚」,但有些字是讀錯了便應該改正,又好像最近被指正的「煮豆燃豆萁」,當中的是「萁」而非「箕」,是不能夾硬約定俗成的。一場文革已經令傳統中國文化出現一道斷層,我們這一代人就別要不經意地再造成文化上的骨質疏鬆。